http://www.gissky.net- GIS空间站

我要投稿 投稿指南 RSS订阅 网站资讯通告: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GIS空间站 >> 技术专栏 >> 数据库 >> 正文

关于无缝空间数据库若干问题的探讨

作者:刘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7-1
摘要:本文讨论了GIS 中数据缝隙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缝隙的类别,引导出无缝空间数据库的两层含义,阐明无缝数据库实现的基础及其关键技术。

    摘 要 本文讨论了GIS 中数据缝隙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缝隙的类别,引导出无缝空间数据库的两层含义,阐明无缝数据库实现的基础及其关键技术。
    关键词 无缝空间数据库 数据组织与表达 逻辑缝隙 物理缝隙
1 引言

    随着GIS 应用的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扩大,GIS 系统需要表述越来越大的空间范围和管理越来越多的空间信息,空间数据库的缝隙问题逐渐凸现,对于缝隙的全面认识是组织无缝空间数据库的首要问题,如何在多源异构环境中信息数据共享是无缝空间数据库的目的和要求。

2 数据缝隙产生的原因

    探讨缝隙产生的原因,要考查GIS 数据采集、表达和处理的全过程。在现实世界中,地理空间是由地貌、地物组成的连续的表层空间,地理信息则是有关地理空间的一切有用的知识。在计算机世界中,地理信息通过抽象、建模形成数字化的表示形式,通过空间数据库来进行表达、存储、存取和管理。

    缝隙的产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和过程:

    ⑴数据源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地图是绝大多数GIS 系统直接的数据源。地图是地球三维椭球面的二维平面表达,本身对真实世界有扭曲;地图是对连续空间的割裂表达,实体被分割到不同的地图空间中去;高斯投影是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经常选用的投影,也是绝大多数GIS系统的数学基础,由于分带的原因,使得投影后带有高斯投影平面坐标的地图无法实现无缝拼接。

    ⑵数据表达与组织方式

    空间地理几何数据的表示主要有栅格和矢量两种不同的形式。栅格形式是将地理表层空间划分为一系列网格,空间目标由这些网格的位置及其量化值来表示,这些格网本身就是连续空间信息的离散表达;矢量形式则是将地理空间的一切事物、概念进行抽象,形成点、线、面,由点、线、面来组成各类空间目标。按点、线、面来分类和按分层的思想来组织空间数据,也割裂了实体之间内在的联系。

    在空间数据库组织与管理上,目前主要有文件型、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型、全关系型以及对象关系型。传统的文件型空间数据库、文件与关系混合型空间数据库,按图幅或一定的区域范围以文件的形式来组织与存储空间几何数据,不同的图幅或区域之间存在缝隙。在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型的空间数据库中,空间几何数据贮存在文件中,属性数据贮存在关系数据库中,属性数据和几何数据之间通过内部标识来链接,空间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存在缝隙。

    ⑶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也会引入缝隙,产生这种缝隙的原因有:
①数据处理过程的顺序不一致;
②选择的处理参数不一致;
③数字化的精度不一致。

    ⑷多源异构数据共享

    数据属性(数学基础、比例尺、用途、时间、精度等)的不同,导致了数据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它们集中体现了数据的异构。数据异构和多源往往是一体的,多源异构是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数据裂隙的主要原因。

3 数据缝隙的类别和表现

    数据缝隙基本可以分为物理缝隙和逻辑缝隙两类。物理缝隙是地理空间的分离存储,本来连续的实体空间被分离到不同的存储空间和存储单元中去,例如空间数据的分幅、分层存储。逻辑缝隙是指逻辑上本身连续的信息不能以逻辑连续的方式呈现,例如跨越多幅图的一条河流,在图幅内查询河流属性(例如长度)时只能获取其在本图幅内的相关信息而不是实体整体的信息。

    显然,由于空间信息本身的海量特性,要完全意义上的实现物理无缝的空间数据库目前还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GIS 用户关心的不是空间数据是物理无缝,因为GIS 呈现给用户的是数据逻辑层,只需要保证用户看到的数据是逻辑无缝的。

    物理有缝的数据库向逻辑无缝数据库的转换是无缝空间数据库构建的重要一环。

4 无缝空间数据库的含义

    随着GIS 数据发布与共享技术的发展,无缝空间数据库逐渐分化出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GIS 系统内部的数据无缝,一是不同GIS 实现互操作时的数据无缝。前者是通常意义的无缝,后者主要通过数据标准化与操作标准化来实现。无缝空间数据库的最终含义体现在逻辑无缝数据库。无论是多源还是单源、同构还是异构,跨越数据层呈现在用户面前的GIS空间数据库必须是逻辑无缝的。

    空间数据的无缝连接是一个建立在用户与数据库接口基础上的概念,它是空间数据库中空间数据集成的结果,即在用户的接口上实现对空间数据的透明访问,即对空间数据按空间进行集成,形成地理空间上无缝连接的整体集成信息空间。

5 无缝数据库的关键技术

    数据的无缝连接包含以下几个问题: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数据精度等。对不同投影和坐标系统的空间数据在投影和坐标系统上统一采用相同的标淮,当空间数据具有多尺度时,无缝连接寻找数据集之间连续的表达方式,它表现为不同尺度数据之间的集成。建立无缝空间数据的关键在于在合适的空间信息框架上实现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融合,框架是基础,融合是手段。

5.1 合适的空间框架的选择

    ⑴适合多尺度信息表达

    地球是一个开放的非常复杂的巨大系统,随着观察视角的变化,我们希望空间地理信息比例尺也自动增减。由于地图的自动综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比较可行的是采用多尺度空间数据支持来达到目的。所谓多尺度就是指系统内包含几种不同比例尺(或分辨率)的空间数据,其目的是为了适度地反映系统所关心区域的空间地理信息,以避免地物信息的过粗、失真或地物信息的负载量过大而无法使用。无缝空间数据库也应该符合多尺度空间数据库要求。

    ⑵适合大区域表达

    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有其内在的原因和规律,这些原因和规律的获得,往往需要研究大区域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全球范围的环境变异和气候变迁的研究需要基于数字地球的空间框架。大区域的表达,还涉及空间尺度问题,不应继续采用欧氏空间尺度,而应该采用大地线尺度空间。

5.2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融合

    GIS 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了多源空间数据的产生。如何实现不同的GIS 软件共享并操作不同来源的地理数据,即GIS 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成为GIS 发展的关键。目前GIS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主要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来约束并规范已有的各类地理信息系统,采用数据交换标准来进行空间数据交换;二是建立开放式地理数据互操作规范,进行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三是GIS 数据中间件技术。

    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存在很多实现上的困难。互操作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在异构分布式数据库中实现信息共享的途径,它需要将GIS 技术、分布处理技术、面向对象方法、数据库设计及实时信息获取方法更有效地结合起来。所谓GIS 数据中间件技术是指能够嵌人各类GIS 系统的软件,GIS 开发者通过中间件开发商提供的接口,访问和操作特定的数据源。

    在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技术尚未成熟的时候,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数据本身,如果可以提供关于数据的详细描述,是否可以提高融合数据的能力呢?于是,对于“关于数据的数据”的研究,即对于元数据的研究便普遍展开。从Dublin Core 到CSDGM 与OGC,都提出了相应的元数据标准体系,有了完整而完善的元数据描述,必将提高数据的效能,从而最终促进多源异构数据库向无缝空间数据库的归化。
6 结束语
    无缝是GIS 系统数据库的目的和要求。无缝不仅是一个可视化的目标,更是一个数据共享的目的和手段。消除缝隙,要从缝隙产生的地方开始。分离出数据物理层和数据逻辑层,在统一的空间框架之下,将物理层归化到逻辑层,并消除逻辑层的缝隙,从而实现用户级的逻辑无缝空间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胡鹏、胡毓钜、吴艳兰等,地球数字产品的空间数学基础[J]. 地球信息科学,2001 年
[2] 朱欣焰、张建超、李德仁、龚健雅, 无缝空间数据库的概念、实现与问题研究, 武汉大学
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 年
[3] 胡鹏、胡毓钜、杨传勇等,我国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设计思想、技术路线及若干理论问
题讨论[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 年
[4] 王卉、王家耀,无缝GIS 发展的两个关键技术,测绘通报,2002 年
[5] 宋关福、钟耳顺、刘纪远、肖乐斌,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2002 年
[6] 常燕卿,大型GIS 空间数据组织方法初探,遥感信息,2000 年

Tags:数据库  
责任编辑:gissky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中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