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防科工委: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11月18日,国防科工委、国家发改委联合在京召开了第三次民用航天工作会暨全国空间应用推广交流会。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指出,当前,随着我国卫星遥感、通信、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应用已经在国民经济的...

作者:中国政府网来源:中国政府网|2007年11月21日

  11月18日,国防科工委、国家发改委联合在京召开了第三次民用航天工作会暨全国空间应用推广交流会。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指出,当前,随着我国卫星遥感、通信、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应用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已经进入重点发展卫星应用产业的新阶段。
  孙来燕介绍,我国的卫星应用从上世纪70年代突破空间技术开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重点发展卫星应用产业的新阶段。当前,随着我国卫星遥感、通信、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应用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迅速向传统产业渗透,孕育出一系列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应用不但在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卫星遥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卫星遥感已经在农业、林业、国土、水利、城乡建设、环境、测绘、交通、气象、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在我国国土资源大调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三河三湖治理、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交通规划与建设、海岸带监测及海岛测绘、300万平方公里海洋权益维护及区域经济调查管理等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级农情遥感监测系统”、“沙尘暴的卫星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系统”、“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全国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动态信息系统”、气象卫星与海洋卫星综合应用系统等一批行业运行系统相继建成,为各级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决策提供了信息保障与支撑,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能力。以建立在风云卫星基础上的我国台风监测为例,借助于风云气象卫星所提供的准确初始场,中国气象局对2004年的超强台风“云娜”做出了准确的台风登陆警报,各级政府据此采取了应急响应措施,使人员财产损失明显降低。气象卫星的使用,使我国天气预报的可用预报时效延长了2~3天,据测算,气象卫星投入/产出效益比在1:15以上。
  区域遥感应用蓬勃发展,数字区域建设方兴未艾,逐步形成以推广应用为主的区域遥感技术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在北京、山西、福建、新疆等地区,省市级农业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国土资源遥感信息系统、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系统、水保及环境系统等,已逐步在国家、省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管理、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选用了2000年~2005年连续6年的北京地区夏季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CD图像数据,分析了北京城区绿地覆盖面积的变化情况。分类结果表明,城区绿地面积逐年增加,“绿色北京”建设成效显著,这一结果为“绿色奥运”的建设提供了决策支持。
  对于突发事件,我国遥感技术力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6月淮河发生特大洪水,资源一号02星和国外卫星数据联合应用,及时监测了受灾情况,并预报了灾情发展。2004年6月22日,由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帕里河上游连降暴雨,出现了山体滑坡,河道堵塞并形成堰塞湖。一旦溃决,洪水不仅危及下游的广大藏族人民,也危及距中印边境仅几十公里的印度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科院遥感所与资源卫星中心等单位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和其他数据融合应用,对堰塞湖的湖面面积进行动态观测。将所监测的灾情及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决策依据。
  此外,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在巴西和拉美地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到目前为止,巴西已向本国用户分发了30万景,向拉美地区的其他国家分发了5万景,为亚马逊河流域环境监测和资源开发做出了贡献。

  ——卫星通信广播覆盖全国。我国卫星通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业务已覆盖我国上百个行业,亚洲地区和欧洲地区也已基本覆盖。
  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已步入产业化轨道,达到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至2006年底,已建设使用的广播电视上行站34座,收转站超过1500万个,使用了10颗卫星上的53个转发器,传输242套电视和199套音频广播节目,其中,4颗卫星上的6个转发器向全球传送广播业务,卫星通信成为各种重大事件和应急通信的重要保障。2003年,利用“中卫一号”通信卫星对“非典”患者的安全转移进行实时监控,使北京市政府能及时了解“非典”病人转移情况,为抗击“非典”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内卫星公用通信网已使用了30个卫星转发器,专用通信网也得到了较好发展。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关电信运营企业在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山西、安徽、宁夏、陕西等省区的2200多个行政村安装了卫星电话,解决了用其它电信服务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利用卫星远程教育手段对广大农村党员进行了培训,以山东潍坊为例,到目前为止共建设了近1万个卫星终端接收点,有力支持了潍坊市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2003年启动的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00亿元,将卫星远程教育教学覆盖到全国53万余所农村中小学,可基本满足农村中小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迅速增长。我国卫星导航应用服务,是从一大批中小企业自发地应用GPS开始,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逐渐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来,包括国防科工委、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在内的国家相关部门对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多管齐下地支持卫星导航应用的科技研发与产业规划,发展改革委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专项和国防科工委“北斗系统民用市场开发与产业化”专项的实施、科技部“863”计划中“地球观测与导航”新领域的启动并实施,以及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当前,我国卫星导航应用技术已应用到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2006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突破了百亿元、用户终端年产销量超过百万台、个人导航终端数量已超过车载导航终端数量。据交通部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国仅运营车辆安装的卫星导航设备就已超过38.5万台,公路交通运输秩序得到有效整顿,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运力不足和运力浪费等矛盾得到较好的缓解。2007年,在东南亚区域的公开招标中,我国的高精度测量型卫星导航产品获得马来西亚测量师协会的批量采购定单,进入了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正进入产业化高速发展的关键转折期,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导航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并且随着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和汽车市场的发展,到2020年,作为导航卫星应用的主流市场,中国这两大市场的规模将居世界首位,这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导航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
  卫星应用产业初具规模
  截至2006年底,我国卫星通信与广播服务的卫星资源主要有亚洲2号、亚洲3S、亚洲4号、亚太1号、亚太1A、亚太2R、亚太V号、亚太VI号、中卫1号和鑫诺1号卫星等,共有407个转发器单元,其中C频段有298个,Ku频段有109个,与2005年370个转发器单元相比较,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卫星服务范围覆盖中国本土及周边国家以及亚太地区和非洲等部分地区,可以传输我国电视节目93套、广播节目126套。目前已建成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34座,地面卫星收转台站80多万座。我国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1%和95.3%。
  我国十一五将建60至70颗卫星组成的空间信息系统
  张庆伟16日说,“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我国将建立由60至70颗卫星组成的空间信息系统,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上一篇: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后装导航地图软件市场…

下一篇:加拿大发射了第二颗地球资源观测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