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擦亮“生态农文旅”新名片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太湖湿地一瞥。张晓铭 摄 编者按: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金庭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环太湖生态文旅带”的全域定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传统...

作者:刘静文来源:自然资源报|2021年02月08日

7e894e86425319631d5f(104498)-20210204101252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太湖湿地一瞥。张晓铭 摄

编者按: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金庭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环太湖生态文旅带”的全域定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绿色生态产业转型,打造“生态农文旅”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的全面提升。

“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如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的风貌,正如诗句中描写的一般。

论生态,金庭镇拥有700多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积,森林覆盖率达71%,区域内动植物种类超过700种;提农业,全镇1.7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种着优质水稻,漫山都是茶树、枇杷树、橘子树和杨梅树;谈底蕴,镇上现存历史文化古迹100多处,古村热闹、古泉不涸、古桥屹立。

依托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近年来,金庭镇加力保护修复生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记者日前来到实地进行了一番探访。

优化空间布局

建设做减法生态做加法

“我们以‘三优三保’行动为抓手,不断优化空间布局,通过拆旧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等,整治各类低效用地798.2亩,实现了耕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减量提质、生态用地比例增加。”金庭镇镇长王寅平介绍,“三优三保”行动即优化农用地结构保护耕地,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障权益。

金庭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李继告诉记者,该镇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耕则耕、宜草则草”的原则,通过拆旧复垦重构空间,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使耕地集中连片,推动农业规模化、高效化、现代化发展。获得的空间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等指标用于全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吴中区重点开发区域建设,土地增减挂钩收益用于生态保护修复和补齐民生短板。

为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金庭镇着力打造西部自然生态板块、东部高端现代服务业板块和南部文化休闲板块。其中,东部板块以西山岛东部太湖岸线为依托,结合特色深坑宕口以及独特地貌,打造黄金水岸;南部板块以消夏湾特有的山水地貌、人文生态禀赋,结合古村落的文化底蕴,打造极具风情的太湖西山湾;西部板块以缥缈峰景区为核心,借助碧螺春茶发源地“水月坞”以及观音道场等生态与人文资源,营造山水之韵、静心之境。

“预计到2024年,全镇生产空间规模将达128公顷,占总面积的1.52%;生活空间规模为1190公顷,占比14.14%;生态空间规模为7104公顷,占比84.34%。此外,还预留了后续发展生态产业的建设用地指标,为生态产品供给打下了坚实基础。”王寅平说。

在李继看来,要将金庭镇打造成“太湖生态岛”,需要尽快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突出规划引领。在摸清全岛自然资源底数的基础上,与市、区做好对接,争取在新的规划体系内,先行先试“生态岛”国土空间规划,并实现“多规合一”。同时,统筹谋划全镇保护发展格局,平衡好镇区内、外布局与规模,促进各类自然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聚焦“水陆空”

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

如果久居城市的人想找一个休闲之地,那么不妨来金庭镇一试。这里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是苏州市区的百倍以上,水质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土质质量为国家一级。良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政策支持以及金庭镇对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视。

苏州局所有者权益处处长俞振武介绍,苏州市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性生态产品,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出台了《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实现了“谁保护、谁受益”。每年的风景名胜区补偿资金和3/4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拨付到镇,用于景区改造和保护修复、公益林管护、森林防火等支出;水稻田、重要湿地、水源地补偿资金和1/4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拨付到村,主要用于村民森林、农田等的股权固定分红和生态产业发展。2019年,苏州市选择金庭、东山地区开展生态涵养实验区建设,将其定位为环太湖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市、区两级财政在原有生态补偿政策基础上,2019年~2023年共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0亿元,重点用于上述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和基本公共服务。

“资金有了,金庭镇聚焦‘水陆空’,大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苏州局吴中分局副局长苏伟强介绍,“水”方面,防治与保护齐抓,促进水环境质量提升。金庭镇对127条流入太湖的小河实行“河长制”,严格落实主体监管责任,从源头上保护太湖;对太湖沿岸3公里范围内所有养殖池塘进行改造,落实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实行严格的环保标准,防止水源污染;对宕口底部进行清淤和平整,修建生态驳岸和滚水坝,修复水生态。“陆”方面,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和治理;完成消夏湾近3000亩鱼塘整治和农田复垦,建设高标准农田用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观光旅游业;对镇区西南部的废弃工矿用地开展生态修复,打造“花海”生态园;系统治理矿坑塌陷区,就近引入水系,加强植被抚育,恢复其自然生态系统。“空”方面,开展大气环境整治,关停镇区“散乱污”企业,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减少空气污染源;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

目前,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项目正在金庭镇密集推进。在镇南部,记者看到消夏湾湿地生态缓冲区项目的雨污水截留湿地已现雏形。金庭镇经济和旅游发展局副局长顾肖介绍,项目完成后,山上作物区、山腰居住区原先直排入江的污水,将通过三道防线进行生态净化后再排放,可大量减少流入太湖的氮磷量。

探索“生态农文旅”

显化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

“通过‘生态农文旅’发展模式,金庭镇打通了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显化了物质供给类和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的价值。”王寅平表示,这里的绿水青山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全镇一年吸引游客达421万人次,农家乐、民宿营业收入达2亿元,直接带动了1600多人就业。”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委书记谈建强说,金庭镇在“生态农文旅”融合发展上有三项创新。

首先,打造农业发展新模式,促特色农产品变优质商品。金庭镇重点围绕洞庭山碧螺春、青种枇杷、水晶石榴等特色农产品,将传统历史文化内涵融入特色农产品的宣传销售中,打造特色名片,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全镇农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4.85亿元,太湖绿大米及西山青种枇杷等成了“网红”。

其次,打造“农文旅”产业链,使农业劳动变体验活动。金庭镇挖掘明月湾、东村两个历史文化村及堂里、植里等6个传统历史村落的文化底蕴,鼓励村民在传统村落中以自有宅基地和果园、茶园、鱼塘等生态载体发展特色民宿、家庭采摘园等,让传统餐饮住宿向农业文化体验拓展,形成了“吃采游住购”产业链。

再其次,提升生态文化内涵,助推绿色平台变生态品牌。金庭镇大力宣传“消夏渔歌”“十番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推进全域生态文化旅游,形成了“丽舍”“香樟小院”等一批精品民宿品牌,通过游客的“进入式消费”实现生态产品的增值溢价。谈及生态品牌建设,谈建强说:“什么时候人们一想到金庭镇就愿意来,一看到金庭镇的农产品就乐意买,我们的生态品牌才算建好了。”

“自然、绿色、生态已成为金庭镇亮眼的名片。依托‘生态农文旅’模式,生态产品价值融入了镇一二三产业发展,实现了农民、政府、投资商三方共赢。”王寅平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做自然的坚定守护者,守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不断创造出‘金山银山’。”

上一篇:四川乌蒙山土地整治重大扶贫项目收官

下一篇: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