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走出信息产业“智力劳动密集”的魔咒

GIS业内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不久前接手了一个大项目,就在同行欣羡不已时,负责该项目的张先生却在喜悦中透露出苦涩:“熟练的程序员越来越难招,已培养好的程序员又流失严重,做项目的人手总是觉得不够,只好加班加点;客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仅希望很快...

作者:未知来源:GIS空间站|2010年08月04日
GIS业内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不久前接手了一个大项目,就在同行欣羡不已时,负责该项目的张先生却在喜悦中透露出苦涩:“熟练的程序员越来越难招,已培养好的程序员又流失严重,做项目的人手总是觉得不够,只好加班加点;客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仅希望很快拿到成果,而且需求也不断增加,这都导致项目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张先生是该企业的副总裁,进入GIS行业已10年有余,亲身见证了中国地理空间信息产业从小到大,由点及面的发展历程。虽然所在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名气也越来越响亮,但张先生的苦恼也与日俱增。在GIS行业,张先生的苦恼并非个例。君不见昔日一批又一批企业阔步迈入GIS行业,今日又有一批批GIS企业在软件开发的“热带高压”下进退维谷!


业内人士都在苦苦探索:GIS软件开发出路在何方?


第一篇:信息产业的沦陷


信息化改变人类生存方式


当你准备出门上班,电脑包会提醒你带上公司例会的重要文件;当你坐进驾驶室,汽车会警示你酒精超标并拒绝行驶;当你还在下班途中,你就可以通过手机打开空调,或者遥控电饭煲为你烹制可口的晚餐;当你洗衣服时,洗衣机会智能识别衣服的质地、色彩、洁净度等,并自动设置洗涤程序……


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物联网和智能时代,全部都将成为现实!2010年1月份,世界上第一台“物联网”冰箱问世。这台冰箱不仅可以储存食物,还可以告诉你食物的保质期、特征、产地等信息。同时,“物联网冰箱”还能与超市相连,让你足不出户就知道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信息,其次还能够根据你的饮食习惯,为你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


信息化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绝不啻于火的发明和使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是人类社会经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革命涉及诸多领域,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由此迈向数字化生存新时代。


信息即意味着生存,而信息技术更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技术时代迅速崛起的新一代社会性软件,比如QQ、BBS、MSN、Blog、WIKI等,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自主发展和群体交流的需求,也进一步改变着人类思维方式,这些社会性软件所具有的人的身份标识、人的知识的沉淀、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交流,由此构成小实体大网络社会思维方式的变化,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思维方式”四个字的含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的距离正慢慢缩小,奔波于各地出差、开会的“空中飞人”见证了“朝发夕至”的便捷,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Internet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得到飞速发展,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全球连为一体。人类在Internet上实现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浏览、信息发布、电子邮件、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会议、虚拟工厂、电子商务等诸多应用。信息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状态,甚至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方向。


信息化受制于程序员,遭遇瓶颈


信息化浪潮给人无限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参与这次“极大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比尔﹒盖茨曾坦言:没有什么比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事业更激动人心了!这句话,道出了从事信息产业人员的心声。然而,这股无人能挡的改革浪潮,却因受制于程序员而遭遇瓶颈。


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才与软硬件设备的同时进步,随着新型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硬件设备取得了巨大进步;相对于硬件技术与工艺的迅速进步,软件开发仍停留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上。落后的软件生产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科技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在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而这一系列问题的直接根源就在于优秀程序员的匮乏!


信息技术进步的核心在于软件技术的发展,而软件产品是人的思维结果,因此,软件生产水平最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软件人员的教育、训练和经验的积累。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增加、软件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软件开发的复杂度越来越高,软件开发对程序员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缺乏有力的软件方法和工具方面的支持,软件开发只能过分地依赖程序设计人员的技巧和创造性,而一名优秀程序员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软件开发受制于程序员也就逐渐成为软件技术发展的瓶颈。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呈现一种普遍现象:软件开发不能按照预定计划控制和完成,拖延工期现象严重;开发出来的软件满足不了用户的需要,用户对软件的作用和效果感到不满意;软件开发和维护费用远远超出预算,耗资巨大;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越来越差。并且,这些问题并不是仅仅存在于部分软件中,而是软件开发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被称为“软件危机”。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人才瓶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中国,从事软件开发的绝大多数都是“小舢板”级的企业,缺少“航空母舰”级别的选手,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人才的流失日益严重。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中信息化人才严重流失的企业占27%,流失情况比较严重的占21%,情况基本稳定的企业占30%,情况很稳定的企业占23%。程序员的供求失衡令软件企业步履维艰。
软件危机的蔓延撕碎了人类对软件应用前景过分乐观的期待,信息化浪潮因缺乏优秀的程序员而慢下脚步。
信息产业从高科技朝阳产业沦落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产业


为了应对用户日益增加的需求、越来越大的软件规模和越来越复杂的软件系统,软件企业不得不招聘更多的程序员以期解决问题,“托普急招5000位软件工程师”的现象频繁发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程序员的培养却受制于落后的教育体制,优秀的程序员少之又少,能招来的有限程序员为完成工作不得不加班加点。


“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节假日都要加班,没有时间陪女朋友,没有时间做运动”,这就是绝大多数程序员的生存状态。虽然能拿高薪,但考虑到劳动强度,很多程序员都自嘲是“IT民工”。


尽管新经济浪潮已经席卷多年,中国软件产业仍然是高技术含量的智慧密集型产业。把它与“民工”这样一个承担繁重体力劳动的职业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软件业当下的尴尬现状——在整个软件工程系统中,大多数中国软件企业仍然只能承担低端的、非核心的环节,不得不依赖大量程序员的重复劳动以求生存。


更有学者提出,在中国,做软件等同于“做鞋”,而中国的IT业只是在“搬砖头”。有专家称,由于生存环境的因素,中国软件业染上了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毛病。绝大多数企业都满足于“快进快出”赚小钱。而且业内多是人员不足、专业技术弱的小公司,他们的生存模式往往是买进别人的软件改进一下就转手,几乎没有心思做研发创新。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软件业如果保持作坊式的方式,那跟“做鞋”没什么两样。很多编程工作缺乏技术含量,只是枯燥乏味、简单重复的复制和粘贴,加上工作量很大,很多程序员都要加班到半夜,这样的工作性质跟从事纺织、轻工、制鞋的民工没什么差别。时间长了,程序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自身能力素质也难以提升。


面对这样的产业发展困境,某知名软件专家呼吁:软件作品不等于产品,产品不仅有技术创新,还要有工程创新。我国软件业亟须走出作坊式生产的死胡同,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迅速走向工业化生产。与会中外专家也提出,“中国软件业必须走出劳动密集型‘赚血汗钱’和‘搬进搬出’的发展模式”。


过分依赖程序员,以程序员“人海战术”来解决软件开发难题宣告信息产业正从高科技朝阳产业沦落为“智力劳动密集”产业。


第二篇:GIS产业的彷徨失落


GIS产业蓬勃发展,民族企业异军突起


在美国波士顿,居民可以通过GIS评估住房的屋顶是否适合安装太阳能收集器,或选择最佳的风能投资地点;在上海,基于GIS技术进行的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将整座城市从侧面三维立体地显示出来,地面上任何一处都可以像切蛋糕一般切开,自地上至地下的一层层地质构造一目了然;在5•12地震灾区,被困人员转移的最佳路线由GIS技术进行设计和安排……而且,“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舱的搜寻,“嫦娥奔月”探月工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保障和国庆60周年阅兵气象预报等等,都借力了GIS技术。


人类生活和生产中80%的信息都和GIS有关。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GIS产业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下蓬勃发展。在GIS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地质调查、数字城市、数字通讯等专业领域,GIS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近年来又不断涌现众多新的GIS应用领域,如物流、商业、旅游、信息服务等,并且在城市配电管理、供暖、供电、供排水管理等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GIS正越来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整合各类自然资源信息和经济社会人文信息的基础平台。目前,国内GIS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09年,我国GIS产业总规模已达到75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从业人员约40万,从业机构超过1万家,整体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社会发展强劲的生产力,日益受到业界的深度关注和热切追捧,美国更是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列为当今社会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新兴技术。

上世纪80年代,以陈述彭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将GIS技术引入国内,并首先在资源和环境领域尝试开展GIS的技术应用。上世纪90年代初,徐冠华院士强调指出“发展中国的GIS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

作为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重要内容,GIS产业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科学技术部联合下发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1年度)的通知》中,GIS产业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领域,科技部从“九五”开始就将GIS软件产品研发与示范应用列入国家科技计划。


20世纪80年代末,吴信才教授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可实际应用的彩色地图编辑出版软件MapCAD,实现了大幅面全开彩色地图的输入、编辑、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繁杂的手工制图情况,结束了手工绘图的时代。1995年,吴信才教授带领团队率先研制出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系统MapGIS,它的诞生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GIS软件一统天下的垄断坚冰,结束了我国大型GIS工程长期依赖国外GIS软件的状况,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且带动了一批国内GIS企业的迅速成长。


随着民族GIS平台软件和专业软件的成长,以民族GIS平台软件为基础的应用已经大面积展开。我国开始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的GIS平台软件和一批成熟的应用模型,民族GIS软件产品技术水平与国外同类软件基本相当并有所突破。与此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批面向特定的用户群体的高水平GIS专业软件,短小精干,以特色取胜,在产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们与民族平台软件相互补充,构成了民族GIS软件稳定的产品体系。
今天,我们已经拥

有一批有影响力的GIS软件产品和一批有一定实力的GIS软件企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增长,GIS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地数码、吉奥、超图等一批民族软件企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国内市场的重要力量,并带动GIS行业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GIS企业单打独斗、重复劳动,竞争力骤降


GIS的核心是软件,面对迅速扩张的GIS市场,众多软件企业纷纷踏足GIS行业。但GIS是跨学科、跨行业的技术,涉及面广,开发难度大。随着GIS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范围不断增大,技术不断升级,项目不断创新,人们在实际应用中对GIS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同时,GIS应用系统本身也逐渐的复杂起来,处理多源异构数据、使多种GIS平台协同工作、分布多服务器集群运用等等,都成为GIS行业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人才瓶颈也是目前GIS行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GIS行业不断壮大,所需专业人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各高校培养的GIS人才不少,但大多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GIS是个交叉学科,有技术门槛,除了懂得软件开发,更要求具备地图、地理信息、管理和业务流程等知识,计算机专业的人也很难做的来,因此从高校毕业后能直接从事GIS软件开发的人才屈指可数,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到公司都要经过一系列培训。一名合格的GIS人才通常要经过3至5年的漫长培训和实践周期才能培养出来。


当前我国GIS产业有着大量的二次开发企业,市场需求也非常庞大。但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使用面向对象、组件化的开发技术,专业的技术开发手段复杂,往往是以大量精通编程技术的程序员为主,以熟悉业务技能的人员为辅,这样的人员结构加强了系统开发对编程技术的依赖性,削弱了业务需求在系统开发中的地位。


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用户的信息系统建设缺乏长远目标、没有统筹规划等问题,GIS系统虽然搭建好了,但用户需求不断变动,需要有业务人员与用户对变更进行需求分析、风险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等一系列流程进行沟通,然后再转达给专业编程技术人员根据分析设计具体实现变更。整个流程严重降低了软件开发的工作效率。开发时间拖长了,又产生新的需求,项目永远结不了。最终的结果是系统越做越庞大、开发周期越来越长、开发成本不断增加,开发效率大大降低,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市场竞争力日益下降。

随着GIS市场日益扩张,覆盖的行业、学科愈加广泛,涉及面也不断扩展,GIS企业的二次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而这些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仍处于“手工作坊”时代,企业间少有联合,多是单打独斗,为完成各自的项目重复编程,导致开发的产业单一、零散,标准规范不齐全,市场体系不完善,产业政策也难以配套,行业合力远未形成。


GIS产业风雨飘摇,GIS企业进退失据


面对日益增加的GIS需求、逐渐复杂的GIS系统、急剧严重的人才瓶颈和不断加大的二次开发难度,GIS企业生存状况令人堪忧。“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有多少GIS软件企业来时雄心勃勃,曾几何时又挥泪角逐舞台!多少GIS用户为此不得不支付巨额学费,又有多少GIS软件厂商为其付出沉重代价!面对GIS产业诱人的发展前景和日益下降的企业竞争力,众多GIS企业进退失据。


一方面,我国GIS正处在市场高速扩容的阶段,市场需求增大,新公司不断涌现,新产品增加。在GIS应用的传统领域里,如测绘、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和交通运输等,GIS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电信、电力、旅游、信息服务等众多新的GIS应用领域。并且政府部门GIS应用和一系列鼓励发展高科技的政策也将极大地推动GIS的发展。预计今后若干年内政府GIS应用将围绕电子政务建设展开,数字城市和电子政务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拉动GIS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GIS产业问题重重:产业结构不合理,数据共享机制没有建立,数据更新能力不足,缺少必要数量的GIS应用服务企业,缺乏良好的环境和有效的GIS产业社会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不齐全,市场体系不完善,产业政策不配套,软件产品系列不完整,技术创新力度不够等。最为关键的是,国内GIS专业设置较为单一,缺乏针对不同目标和社会需求的GIS人才培养方式,特别是缺乏兼具工程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GIS软件开发模式却亟须大量GIS人才投身其中。


GIS企业路在何方?


有专家提出了如下解决办法:第一,通过融资加大投入,一个是引入风险投资,一个是融资上市。风险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是很容易的,但在21世纪,很多人不敢给软件企业特别是GIS软件企业投资,融资上市更是一条艰难的道路。第二,改行做数据。数据生产有两个,一个专门做数据,另外一个做服务运营,把做的数据放在网上服务,这就是非常好的途径。第三,技术革新。GIS技术不适应需求,所以需要改革,GIS技术改革的目标首先要降低二次开发难度。


第一个办法是“可遇不可求”,第二个办法则分流了部分在市场上求生存的企业,那么对立志成就民族软件梦想的科技先行者来说,拯救GIS产业命运就要从技术改新开始。


第三篇:惊雷划破夜空,点亮GIS征程


吴信才教授未雨绸缪,艰苦探索解决之道


软件人奉为必读经典的《人月神话》一书的作者Fred Brook认为,糟糕的软件开发者就像陷入了焦油坑的巨大怪兽一样,奋力挣扎却又无法自拔。为什么在软件开发中稍有不慎就会深陷泥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多数软件都是凭借个人的聪明才智采用手工方式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尤其开发大型系统的失败率更是极高。


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研究了全球最成功的100家软件企业后,得出结论: 一种新的采用了标准化的重用构件技术形成的产品,最终将会取代昂贵的定制编程和集成,这种方法是未来软件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来源,也将成为软件行业未来前景的核心部分。

作为中国GIS软件领头人,吴信才教授在十年前就开始认识到GIS软件企业面临“热带高压”的困境。所谓“热带”就是用户要求过热,用户想很快看到原型系统,但是现在的系统太庞大,目前的开发模式不可能一下子很快开发出原型系统;开发时间拖长了,又产生新的需求,项目永远结不了。所谓“高压”就是开发商承压过高。时间急迫,开发人员加班加点编程;技术支持人员面对用户提出的新要求,要靠程序员去解决,程序员对代码重复编写产生厌烦情绪。


面对瓶颈难题,吴信才意识到,一场关乎GIS软件生产命运的革命已经迫在眉睫。技术变革关键在于GIS平台开发,作为民族GIS企业的骄傲,以吴信才为首的中地数码团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始了艰苦的科研创新,努力探索寻求一条解决之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研创新是一项需要恒心、信心和耐心的事业。在自主创新的漫漫长道上,吴信才是浪漫的,也是孤独的。彼时,打破国外GIS软件垄断的光环还笼罩在每一位研发团队成员的头上,他们对是否发动一场GIS软件生产方式的革命产生了激烈地争论。2003年8月31日,怀着改变GIS软件命运的坚定信念,吴信才力排众议,毅然带领研究团队前往海南某武警部队训练基地开始了为期90天的“闭关”研究,把外界的干扰彻底地挡在门外。


在海南,吴信才和他的研究团队住在部队营房里,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唯一和外界联系的渠道就是电子邮件。为尽快实现新一代GIS软件生产方式,改变GIS软件生产命运,吴信才带领研究人员开始持续的高负荷工作,研发团队曾连续工作21天,指甲长得敲着键盘啪啪作响,头发长得遮住了眼睛,就连睡觉脑子里都还是内存和代码。连续3天与团队成员讨论新一代开发模式技术体系成为吴信才教授的日常工作状态。


面对高负荷、高精力投入、高人员需求的研究工作,不少团队成员曾经困惑过,也想过就此放弃。但是,吴信才身先士卒,始终在改变GIS开发模式、提高软件企业生产力的信念支撑下忘我地工作。至今,很多团队成员还清晰地记得每天离开办公室时吴信才还在俯首在电脑前,走进办公室时吴信才已经完成了一项功能的调试。在吴信才对软件开发无限痴迷和“铁肩担道义”精神的感召下,团队成员都全身心投入到伟大的开发工程中去。


最终,被戏谑为“玩失踪”的他们不仅挑战了GIS软件开发传统,更是挑战了打破国外GIS软件垄断的典范MapGIS 6.7平台软件。新一代GIS开发模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GIS新一代开发模式,引发信息产业革命


在国家“十五”863项目“面向网络空间信息大型GIS”的支持下,基于新一代GIS开发模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套分布式大型GIS系统成功问世。系统采用全新的“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具有跨平台、可拆卸等特点,构建了可视化、零编程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可方便、快速地实现二次开发。

新一代GIS开发模式有三种层次的开发:插件式开发、配置式开发、搭建式开发。插件式的二次开发是基于SOA技术的系统架构,基于SOA技术的基础插件、基础视图,加上少量的编程(即需要插件时进行少量编程);配置式二次开发,是配置资源、目录、工具箱、视图、菜单、程序模板、实例模板、引导式加载程序实例;搭建式开发是基于工作流、动态表单、构件仓库,搭建开发平台和运行平台。


与传统的经过内在结构化程序的开发SOD技术和面向对象组件化的开发OOD技术比较,新一代开发技术改变了以往过分依赖程序员的局面,技术难度大大降低,特别是搭建式开发技术,历史飞跃性地实现了零编程,极大地减少了软件的开发量,提升了软件的开发质量,降低了开发难度,客户、项目经理、程序员、技术支持人员均可参与“开发”。此外耦合度低和可视化开发的优点使很多公司可以合作开发同一系统,给校检和调试带来方便。


新一代开发模式的效率,从开发周期来看,同样的任务,同样的人,开发周期是原来的五分之一;从开发质量来看,以初次上线测试的BUG量来比较,新一代开发模式较传统开发模式软件质量提高了10倍。

截止目前,GIS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对应着三种不同的架构技术:面向过程的程序架构技术、面向系统的架构技术和面向服务的架构技术。吴信才形象地给这三种架构技术定义为“个体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面向系统的架构技术就相当于“计划经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纳在计划体系内,比如学校作为计划经济的一个组织单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食堂、幼儿园 、医院等什么都有,一个国家也是,管理机构非常臃肿庞大。而面向过程的架构技术是适应面向结构化的程序开发技术,面向系统的架构技术是适应面向对象组件化开发技术,只有面向服务架构的SOA技术才适应新一代搭建式的程序开发。


GIS新一代开发模式的问世,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GIS开发和应用领域的变革。作为对人类生活空间的数字化描述、分析和表达的工具,GIS正逐渐成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领先世界,新标准,新高度


中地人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志怀高远,自当孜孜以求。


2009年10月,凝结中地人20年智慧结晶的MapGIS K9横空出世,率先应用新一代面向服务的悬浮倒挂式体系架构技术,实现了纵向多层、横向网格的体系价构;率先研制出基于仓库管理技术的功能仓库,使任何单位及个人研制的符合服务组件标准的功能都可在MapGIS K9的功能仓库下管理及应用,结合数据仓库技术实现了数据和功能全共享。


与以前的版本相比,MapGIS K9大大提高了海量数据的浏览和查询速度,还可满足用户长时间并发访问的要求,可以根据已有数据回溯过去某一时刻的情况或预测将来某一时刻的情况,以满足历史回溯和衍变、地籍变更、环境变化、灾难预警等应用的需要。MapGIS K9可对地下三维地质模型、地上三维景观模型、地表三维地形模型等进行快速建模和一体化管理,并可对三维数据的综合可视化和融合分析。


MapGIS K9在传统的开发库的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三维、遥感、WEBGIS等开发库,并提供了具有数据仓库管理机制和功能仓库管理机制的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简称数据中心),利用它提供的搭建式、配置式、插件式的新一代开发模式,为客户提供了最大的二次开发支持和各类行业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开发人员的零门槛。


数据中心首先是一个数据仓库,其次是一个服务中心。正如生活中,很多企业有库房,库房把货物摆在一起,库房有什么货物,货物放在哪个货架上都有记录,要用的时候按照记录去库房领,这是手工操作;而仓库不一样,仓库的目录是用计算机来记录的,它运送货物是自动化的。


相对应地,在GIS软件领域,数据库也是把相同的数据放在一个表里面,需要提取的时候编程序,手工操作,检索提取。但是数据仓库不一样,它的目录是可以重新变化,重新设置的。数据仓库可以按地区、类型、年度分类来安排目录,也可相应变化,按年度、类型、地区来分类。数据仓库数据的维护,包括数据的重写、数据的上载、数据挖掘,都是全自动的。此外,构件库和库房是差不多的,但构件仓库不一样,面向服务的构件,按照标准,构建仓库提供接口管理、配置可视化功能,再配上搭建技术就可以系统搭建。


货物堆在一起就叫堆场,库房放在一起就是货物堆场,而物流中心是由仓库群组成的,而且这些仓库是分在各地的。以此类推,数据仓库和构件仓库群放在一起可以是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和物流中心相类似,它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地域,根据需求进行配置。


MapGIS K9集新一代面向网络超大型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平台和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为一体,标志着新一代GIS架构技术和开发模式的完全确立。其领先世界的先进体系架构,游刃有余的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有效的多源异构数据集成管理,实用化的真三维动态建模与可视化,强大的遥感处理功能,以及简单、便捷的二次开发能力正在确立GIS行业新的标准。


MapGIS K9的成功问世,引领GIS软件开发模式的划时代变革,将带领GIS从专业摄影师使用的老式单反相机时代,快速迈入大众都能使用的“傻瓜相机”时代。


第四篇:软件开发迈入工厂时代


打造软件生产流水线,高效、稳定、标准


19世纪,标准化零部件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从手工式单件生产迈入机器大生产阶段,给全球的生产制造业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工业生产的效率有了飞跃式的提升。那么,GIS软件生产是否也可以像传统的工业生产那样,利用标准的零部件转向高效率、高质量的开发模式呢?


在这种创新思路的引导下,以吴信才为首的中地数码研究团队尝试打造“软件生产流水线”,他们提出了新一代GIS架构技术及新一代GIS开发模式,率先推出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实现了“零编程、巧组合、易搭建”的可视化开发,推动了人们从重视开发技术细节的传统开发模式向重视专业、业务的新一代开发模式的转变,使不懂编程的人开发GIS的梦想成为可能。


中地数码于2004年底推出了基于新一代GIS架构技术的“超大型GIS平台”,2007年10月正式推出“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1.0版”,简称“数据中心”。2008年10月,功能完备、实用性强的数据中心2.0版正式面市,2009年10月,基于新一代GIS架构技术及新一代开发模式的GIS平台——Map GIS K9正式发布。


新一代的GIS软件开发技术具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改变了人们必须通过编码实现GIS功能的为难情绪。在该技术的支撑下,软件开发的难度降低,维护起来也更加方便,并且保证了软件的质量。新开发模式以熟悉业务技能的人员为主,更重视并贴近于业务需求与实际应用,彻底改变了目前GIS软件开发以程序员为主体的人员结构配置,可视化的开发带来了交流、调试的方便,业务变化或需求变化时,客户、项目经理、技术支持人员等都可以协助程序员共同解决问题。


如同工业文明时代福特的“流水线模式”一样,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是一个定义完备的功能仓库,其数据中心功能仓库技术的目的是彻底改变软件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提高软件生产的效率、质量和稳定性,提高开发大型软件系统尤其是商用系统的成功率,并且实现软件开发的“重复使用”。


软件复用,是整个GIS产业追求的理想。GIS软件功能构件化为实现这一梦想指明了道路。构件化的推行不仅仅是降低了应用此技术的软件供应商的开发成本,规范了其生产流程,提升了其整体的市场竞争力,更为深远的是,构件化的应用成了GIS软件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巨大推动力。利用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GIS软件功能构件技术,应用开发人员就可以利用现成的软件构件装配成适用于不同领域、功能各异的应用系统。GIS软件生产流水线由此诞生!


特别地,由于具有“独立性、功能性和互换性”的功能构件不再依存于系统,软件工程对单体开发者的依赖性随之减弱,管理也变得轻松起来。


软件工厂引领信息产业新时代


MapGIS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打造了一条“高效、稳定、标准”的软件生产流水线,推动了软件生产方式革命性的变革,标志着GIS软件工厂时代的到来,并且领先行业迎接信息化革命的新时代。


软件工厂时代的来临,是实际应用的需要,也是GIS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GIS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用户需求不断变动,系统设计不断调整,GIS系统越来越复杂。从处理来自多种数据库的异构数据到使多种GIS平台的功能协同工作,从GIS空间分析到复杂的领域业务逻辑的实施,从单机单应用程序到分布多应用集群的应用等,GIS系统开发和维护面对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软件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是建立在构件化开发实践基础上的新型生产模式,只有对软件的系统开发有相当的积累后,软件系统的生产过程才能谈得上有成熟度,如此才能以系统的观念来把握整个系统的开发。而以中地数码为代表的国内GIS厂商,已有多家通过了CMM3以上级别的评估,软件生产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就是软件产业发展成熟的必然趋势。


MapGIS数据中心的目标是提供适合多种GIS应用领域的应用系统快速构建技术,为多领域的应用系统的集成及功能复用提供方法;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层次化管理;能够在统一的框架下实现多个地理信息系统的协调工作;支持应用方案的集成搭建和配置可视化,增强GIS的应用系统适应需求不断变化的能力,降低GIS应用系统的开发难度,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支撑。


基于MapGIS数据中心数据仓库、功能仓库和工作流的可视化开发模式,在中地数码及其合作伙伴应用行业系统开发中日益走向深入,“零编程、巧组合、易搭建”的开发思想正逐步深入人心。先进的体系架构及开发技术,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相信在以数据中心技术为潮流的信息产业新时代,软件工厂模式必将为信息化发展注入崭新的生命力,为智能感知的未来指明方向!


第五篇:共享成果,共赢未来


共享成果,民族GIS软件步入技术创新联盟时代


美国学者Martin说过:“过去,我们所控制的信息越多,权利就越大;在网络时代,人们所给予的信息越多,所拥有的越多。”这叫做“180度定律”,倡导人们学会分享与给予。在以知本主义为时代发展主流的今天,技术及知识创新是时代前进的主题,有效整合资源、合作共赢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2009年9月,首次由11家GIS企业、3家研究机构和6所高校组成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中地公司被推选为“盟主”。在联盟成立之初,中地公司自投资金100万元作为联盟的启动资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份重托。


战略联盟是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而成立的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的技术创新联盟。


技术创新联盟肩负着领导民族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任:根据国家和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组织联盟代表研究开发空间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国家、行业领域制定GIS发展政策措施、发展战略、以及为科技创新计划提供建议方案;建立和制定行业发展规范;研究和制定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组织联盟代表研制相关的标准规范;以空间信息应用为导向,开展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凝聚联盟技术、人才、设备和信息等资源,实现知识产权共享、技术转移和扩散,持续不断地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的先进技术、工艺及其技术产品。


更为关键的是,创新技术联盟还负责组织、协调和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形成空间信息产业化的高效工程化运行机制,优化结构,加速成果转化;以国产空间信息产品为核心,构建空间信息服务环境,形成空间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为一体的空间信息服务产业链;推动国产地理信息软件的数据共享与互操作,以国产地理信息软件的应用,带动国产基础软件的发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联盟开展空间信息产品测试、技术和成果鉴定,提供工程技术验证、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


战略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GIS产业步入技术创新联盟时代。在联盟的推动下,我国将自主开发2-3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GIS软件品牌,使国产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在2015年国内市场份额到达60%,基于国产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应用系统市场份额达到70%,导航电子地图更新周期达到半年以内,建立覆盖全国所有城市的空间信息服务网络;到2015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值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国产软件出口额达到5亿元人民币。


技术创新联盟力求实现构建我国的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技术核心,以空间数据为基础,以行业与公众应用为主体的地理信息系统产业链,开创我国现代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中地数码携手GIS伙伴,智慧合作、共赢未来


海纳百川,是智者的胸怀;合作共赢,是中地的选择。


当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IT、电信、互联网和消费电子产业趋于融合,共同迈入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融和时代。

“智慧地球”时代,移动互联网产业用户增长与应用发展将齐头并进,电子商务产业将进入深入应用时代,中国云计算服务蓄势待发,中国软件运营服务(SaaS)产业链将趋于成熟,绿色IT与节能降耗成为产业发展共识,数据集中催生新一代企业级数据中心,重构计算机将改写人机交互的新格局,中国有线数字交互电视产业高速发展,4C融合和终端融合成为发展趋势,物联网产业将从概念向扎实应用发展。


GIS产业的发展更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当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GIS产业都在以平均30%的速度快速增长。各国政府都把GIS产业视作革命性的科技和经济的增长点。在中国,GIS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低碳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熟知。


展望未来,以MapGIS数据中心技术为基础,网格GIS、云计算将成为GIS未来发展的潮流。网格GIS将实现互联网上与空间信息相关的所有资源的汇集与共享,其核心是解决广域网环境下处理各种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工作。数据中心可以为网格GIS的局部节点的数据管理提供有力工具,为网格GIS具备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空间资源共享功能、集成现有资源的能力、异地协同工作能力、支持异构系统的能力和适应动态变化的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而数据中心技术为云计算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云计算通过业务逻辑与计算资源的分离,让用户不用关心繁重、复杂、易错的各类计算机资源管理,而只需关注业务逻辑,从而大大地降低信息化的复杂度,并将极大地提高了计算资源的利用率。


已经确立我国民族GIS软件在世界范围内领先地位的中地数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邀请各行业、各领域朋友精诚合作,共赢未来,共同推动我国GIS技术的大众化应用。中地数码新一代GIS架构技术和开发技术将为信息产业发展新的机遇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十多年来,中地人为人类文明史已作出和将要作出三大贡献:一是研制出“中国第一套彩色地图编辑出版系统MapCAD”结束了千百年的手工制图历史,使彩色地图出版行业产生革命性变革;二是研制出“中国第一套大型地理系统软件MapGIS”打破了外国GIS软件在我国一统天下局面,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国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历史;三是以“解放全世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GIS程序员”为目标,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结束GIS软件的研制长期完全依赖程序员手工编程时代。


在新一代GIS构建技术和开发模式的推动下,中地数码将将携手每一位合作伙伴,怀着“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信念,通过推动GIS教育和人才培养、支持基础理论研究、普及GIS知识、加快成果转化、整合GIS产业链,不断创新具备持久生命力的先进架构和开发技术,引领我国GIS行业迈向新的高峰。

上一篇: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莅临中地数码视察指导

下一篇:中地数码再添"卓越软件企业"荣誉